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

社會運動要革的,就是庸俗交換政治與組織性依賴關係的命

看到320的反核遊行上,政治人物搖著自己的旗幟,大搶反核舞台的樣子,令人感概
大學生參加反核遊行 拒泛政治化
自由時報的報導
我的社運經驗就是從大學參加環保聯盟學生會搞反核開始,那時還是屬於"衝組"的,20年過去了,沉澱了很多東西,看到環保聯盟總會這些教授專家大老的路線與文化,20年如一日,還是沒變,很失望!簡而言之,社運政治市場化交換路線!就是這種路線,把反核運動玩殘了!
不少過去及現在認識的人,拿社運經驗當政治跳板,國民兩黨都有,前陣子看到某勞團前秘書長去選某市議員,廣告看板很突兀,廉價的黨內提名交換,難道社會運動要走政治市場化交換路線嗎?這不就是一種組織性依賴關係?這種關係下,有獨立思考與批判的空間嗎?我認為沒有,沒有的話會怎樣?組織不就容易腐化?日本很多像東京電力這種大型組織,不就是最好的例子?
講現實一點,人要吃飯,社運政治市場中,很多人靠這混飯吃!要在NGO基層工作20年月領三萬多,多少人可以?這點我非常尊敬我的學長,崔媽媽的呂秉怡,他很了不起
在香港科技大學教書的學長陳允中,想了一個方法,他用他的研究計畫,支持了幾位專職社運的T.A.,這個模式有可能sustainable,至今已經六年了,只擔心他的升等評鑑會不會過,如果過了,或是再找到其他教職,又會是另一個至少六年
現在我學他這一招,弄到兩個三年國科會案,可部分支持一些名為R.A.(research assistant)實為社運人(activist)的夥伴搞三年,與這些夥伴之間的權力關係要盡量平等,這套資源轉移策略,其實是我搞學術產業的動力之一,如果繼續有學術產出,就申請得到新計畫,繼續再生產,慢慢做個十年,可以改變一些東西
社運生涯實踐,我認為要講sustainable,要搞learning network/organization,換言之,我認為未來的社運實踐,也要講溫家寶所說的,體面工作,體面生活,decent work, decent life,但要體面生活,絕對不是要走政治市場化交換路線,這絕非唯一滿足體面生活需求的路線
另一方面,我對社會運動的看法是,社會運動就是一種文化運動,在這種本體論下,不是所有集體行動都是社運,我認為這種文化運動,一部分要革的,就是庸俗交換政治與組織性依賴關係的命
文化是什麼?生活方式也!社運要面對真實人性的各層面,社運人類學,真是一個好的研究題目!"活"出社運人(activist)的生活方式吧!